您现在的位置:

赤峰社区教育网 > 资讯动态>国内资讯
掌上学习 打造社区教育新平台
作者:赤峰社区教育网 发布于:2016-01-16 11:00 浏览:4602 次

  掌上学习打造社区教育新平台

  上城区“微学通”平台在社区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学院陈继明项洁月滕璎

  一、“微学通”平台建设背景

  1.微信成为社区教育移动学习的重要媒介

  教育部七部门出台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4}10号中,主要任务明确指出要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时空,建立互联网、移动电话、数字电视等多网合一,优势互补的服务平台和学习资源库。截止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达到5.3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作为全民使用最多的移动终端首次超越台式电脑。这也意味着成人学习将开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而现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4G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移动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同时,对于处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学习技能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而面对面的授课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市民的学习需求。

  微信作为一款具有通信、社交和平台化功能的移动软件,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截止2013年1月,腾讯微信宣布微信用户数量已达到3亿。将微信公众平台深入应用到移动学习中,作为移动学习新载体,对于拓宽社区教育学习平台,优化社区教育学习形式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

  2.微信成为新形势下拓展社区教育的重要载体

  上城区作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在建立数字化学习社区“e学网”后,面临新形势,也在思考,如何能更好的渗透五学“有学、易学、乐学、优学、享学”的理念,真正让市民有所学、有所用。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市民都会用手机,在他们的智能手机中都有微信这一款社交软件,因此上城区希望借助微信这一互动平台,开拓新的学习平台,创新新的学习方式,让市民能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真正通过平台实现“随时随地在需要的时候,以最佳的方式提供其所需”。

  同时,移动学习平台的推出,将与前期已逐渐成熟的数字化学习平台“e学网”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学习平台,逐步搭建“E(e学网)+M(短信平台)+微(微信平台)”的混合学习平台,形成全方位、无缝对接的学习空间,提升上城社区教育的智慧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让上城区社区教育扎实迈向后示范时代。

  基于这样的背景,2015年1月1日,上城区社区学院的微信服务平台“杭州上城社教”正式推出。

  二、“微学通”平台创建理念及特点

  1.智慧教育的理念

  智慧教育是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互联化、感知化、泛在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新型教育形态和教育模式。智慧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微学通”平台的搭建顺应了新形势下社区教育的发展,创新了社区教育理念,丰富了社区教育的教学模式,变革了社区市民的学习形态,为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O2O”混合学习理念

  采用“O2O”混合式学习理念,即线上线下互动。社区教育是一种为0到百岁提供各类学习、培训的教育。通过微信平台、e学网线上学习与线下实体办学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扩大教育服务人群。同时,围绕碎片化、移动化、游戏化及社区化的“四化”教育理念,整合、优化社区学院现有网络教学资源及区域各类开放教育资源,搭建“E+M+微”的混合学习平台,形成一个整体的信息化学习空间(E指e学网,M指短信平台,微指“微学通”平台)。市民可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式,选择合适的学习媒介,从而让市民享受学习的幸福。

  因此,“微学通”平台集合了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的功能)、订阅号(自动推送)、手机APP(交互功能)的功能,针对移动学习和成人学习特点,增加在线报名组班、学习过程跟踪、学习资源推送、学习圈交流、横向答疑、学习评价等交互功能,最终构建一个泛在、强交互、重体验的移动学习环境。

  三、“微学通”平台板块及功能介绍

  “微学通”平台共分“社教广场”、“e学空间”、“个人服务”三大版块。

  “社教广场”版块包括“学院寻迹”、“微讯综览”、“走读方寸”、“乐学天堂”、“学友报名”及“集汇万家”六个栏目,这个版块主要实现新闻发布、培训宣传、报名、微杂志浏览和在线调查等功能。

  “e学空间”版块包括“优学班苑”、“享学群落”、“学易讲堂”、“学员请假”、“作业管理”及“学习反馈”六个栏目,能完成班级学员管理、微信在线答疑、培训日常管理、在线课程学习、学员作业提交与批改、教学满意度评价等功能。

  “个人服务”版块包括“个人中心”与“账号认定”两个栏目,能完成学员学习积分管理与统计、学习激励、账户维护以及教师教学、学员学习过程记录等功能。在学员中心,学员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学习记录,获取与自己相关的学习资源等个性化内容。

  四、以“微学通”为载体开展社区教育的具体措施

  1.丰富学习平台实现“人人有学”

  社区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与提高居民文化素养、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上城区社区学院作为区域开展社区教育的主要机构,面向上城居民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类、休闲文化类、公民素养类等培训活动,主要以面对面授课为主。随着“微学通”平台的搭建,将作为传统授课的延伸,与实体教育相互融合,丰富学习平台,市民只要有微信,就能在平台上汲取适合的学习内容,零门槛学习、零距离交流、真正实现“人人有学”。

  2.拓宽信息渠道实现“人人易学”

  “微学通”平台作为上城区社区教育的重要窗口,定期向市民推送各类培训、讲座信息,使信息发布渠道更畅通,市民只要通过平台的在线报名功能,就能轻松实现报名,并到学院参加学习。如今年,上城区以节点活动为载体推进终身教育券工程的开展,通过“微学通”平台,发布“世界读书日”系列节点活动、“雷锋日”活动、“六一”儿童节活动等,便捷的多元化的信息渠道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终身学习的队伍中来,实现“人人易学”。

  3.创新学习形式实现“人人乐学”

  成人学习具有学习目的功利性、学习内容针对性、学习时间业余性等特点,针对这样的学习特点,“微学通”借助上城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开展各类趣味知识竞答,如近期开展的“品茗上城文化挑战赢取大奖”活动,游戏性的知识竞答,调动了市民的积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为了更好的满足市民对学习内容的多元化、生活化的需要,采用自主研发和推荐引进两种形式,丰富平台的微课资源。如在区域范围内开展上城区社区教育优秀微课评选活动,通过微课评选,有效整合数字化信息资源,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与优秀的微课制作公司合作,引进精品生活化微课程,丰富移动学习平台资源,自主性的学习、游戏化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市民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人人乐学”。

  4.优化学习过程实现“人人优学”

  “微学通”平台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员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性。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进行个性化学习,学员可以在个人中心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记录,获取与自己相关的学习任务。现以微信在英语课中的应用举例说明。英语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并没有很好的锻炼到这些方面的能力,现在学员只要报名组班成功,并且加入学习圈,在课堂外,学员就可以在所在班级圈与老师、学员进行对话,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学习圈发布一些优秀英语范文、英语视频学习资料等,让学员可以进行学习,通过微信平台的移动学习,补充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实现“人人优学”。

  5.物化学习成果实现“人人享学”

  成人学习有较强的功利性,除了内驱力驱使的学习外,还有外动力的配合。“微学通”平台的学习采用积分制的形式,通过积分,累计市民学习情况,定期对学习成果进行物化奖励。如市民学习微课程就能获得20积分,参与知识竞答获得20积分,在线报名获得10积分等,累计达到不同等级的积分可以兑换相应的物品,这样的形式增强了市民学习的继续性,通过学习获得的成果也增强了市民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更乐于学习,实现“人人享学”

  五、结语

  “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是所谓的5A模式,即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以任何方便的方式(Anyway),获取任何想要学习的知识(Any Knowledge)”。[1]“微学通”体现了5A学习的理念,是上城区基于“互联网+”新形势,主动适应和引领社区教育发展新常态,创新市民学习新载体,激发社区教育发展新动力、进而打造社区教育新平台的重要实践。平台试运作一年以来,逐步形成了学员积分管理制度、学员班级圈运作机制、培训全流程管理制度、课程资源开发制度等,保障了“微学通”平台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移动学习是未来社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以微信为切入点建立移动学习平台的运作模式很少,没有现成的模型可以借鉴,上城区在有效运作“微学通”平台,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还有许多路要走,还有许多问题亟待深化解决。

  1.优化培训管理流程

  重视平台交互功能建设,围绕市民学习需求,基于培训服务,优化培训全流程管理机制,提升教育培训服务。在移动学习平台逐渐形成微学圈,让市民在学习中感受到归属感、幸福感及成就感。

  2.建立资源整合机制

  重视学习资源整合共享,突出平台融合互通,充分发挥区域已有数字化平台“e学网”及各社教委成员单位教育资源,达到学习资源最大化利用,丰富平台学习资源。

  3.完善学习积分管理

  合理有效的积分形成模式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建立学习积分管理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平台积分管理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设置合理有效的积分形成及兑换形式,确保市民持续获得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