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赤峰社区教育网 > 资讯动态>国内资讯
基于教育实践社区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创新思考和实践
作者:赤峰社区教育网 发布于:2016-01-16 10:58 浏览:4446 次

  基于教育实践社区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创新思考和实践

  上海市普陀区社区学院

  近年来,在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与市学指办的正确指导下,在区政府与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普陀区在社区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学习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和应用推进力度,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在利用信息技术为社区居民开展数字化学习服务工作上我们主要抓了“规划服务,平台服务和资源服务”三件大事。

  首先,大力抓好社区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建设,用规划引领社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们根据自身的实际,在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了《普陀区终身教育信息化三年规划》的制订工作。规划确立了六大重点任务,分别是:(一)终身教育数字化通行证数据库系统开发项目;(二)普陀终身教育门户网站开源行动项目;(三)终身教育数字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发项目;(四)终身教育信息化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开发项目;(五)创新机制和评估标准体系建设;(六)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

  其次是大力抓好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用平台支持数字化学习的顺利开展。目前已建成了多网站组成的网站群,其中包括1个门户网站、12个社区学校子网站、“普陀社区网校”、“百姓讲坛”、“读书会”、“摄影学习圈”等4个重要专题版块、“社区教育教务平台”、“终身教育推进员”专题网站、“社区学习中心”网站和“终身教育实践社区”网站。

  第三是大力抓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用资源保障社区居民数字化学习的需求。截至目前,普陀区社区教育网站群门户首页访问量已达近300万人次,整个网站群已创建的主栏目数达37个,子栏目数146个,发布各类文章数5000余篇;发帖量达40000余篇,“普陀社区网校”自建各类视频课程共计108门,共有2000余个公开课视频。

  当然,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数字化学习在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终身教育正在直面网络互联时代学习的问题和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今天抛砖引玉,诚恳地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指正。

  一、我们的思考

  (一)关于数字化学习环境创建的思考

  我们认为,一个“跨时空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学习环境的创建对于有效地开展数字化学习显得至关重要。这种数字化环境,既是一种数字化学习的途径与方式,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得以产生和成长的重要的技术条件。社区居民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的认知或建构完善过程所需的信息与知识都不是通过灌输强加给他们的,也不是学生内部自发形成的,而是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互动过程中逐步同化或顺应而生成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就是要为用户利用信息技术虚拟一个支持学员进行“知识建构”的网络平台,促进学习者通过相互的交流、互动、讨论和协作,分享彼此的观点、思想、资源和知识,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和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学习者可以通过虚拟的学习环境建立起一个可信任的社会网络关系,使其成为现实环境中学习方式的良好补充。

  (二)关于数字化学习资源建构的思考

  我们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是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一定要与网络环境中“泛在学习”的需求相适应,与其“情境性、社会性、非正式性、适应性”等特征相吻合,因此需要使学习资源从传统封闭的资源库形态向以协同知识建构为特征的学习共同体形态转变,即从单向学习资源来源的传递方式向多源头学习资源产生的方式转变。从数字化学习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构将具有生成性、进化性的特点,这种开放式的资源生产方式充分尊重和挖掘用户的群体智慧,依靠用户共同生产和更新知识,利用群体的智慧使资源得到持续性的更新和发展。与以往单一来源的生产方式相比,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生产和更新速度、增加了资源的数量、促进了资源的进化生长,而且也更加贴近用户自身的需求。由此可见,只有改变传统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让学习者参与到资源的建设与更新中来,利用集体智慧,倡导跨组织、跨学科的协同资源开发和合作,实现双向的信息传递方式,才可能建设成海量的、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的学习资源。

  (三)关于数字化学习方式创新的思考

  我们认为,数字化学习应该是用户参与知识自建构的过程中,通过网络平台营造的学习“情境”,借助“互动”、“沟通”等技术工具实现的。这种数字化学习方式首先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改变了教师、学生、资源之间在学习中的关系;二是强调数字化学习中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作用,从而充分体现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三是强调数字化学习要基于问题或主题等的探索性学习,从而增强数字化学习的有效性;四是强调学习的效率,使人人享有学习权力,处处都有学习机会。

  二、我们的实践

  (一)项目引领,开展数字化学习方式创新实践研究

  面向全体市民的终身学习、聚焦社区居民数字化学习的大背景,以增强社区学院的竞争力、发展力、创新力和凝聚力为目标,我们确立了《基于网络的教育生态实践社区的建构与应用》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也成功获得2013年度上海开放大学分校系统“改革与发展项目”立项。

  “基于网络的教育生态实践社区”就是在数字化网络平台上有着同样的目标、同样的工作或者同样兴趣的一群人,围绕他们共同的专长或工作,通过交换思想和分享知识,在一种信任和支持的环境里积极地学习和探讨,他们将知识从个人水平上升到组织水平,最终实现知识共享与创新。通过教育生态实践社区网络平台的建构与应用,在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学习者情感的和谐交融以及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与知识分享以达到群体性智慧的形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平台支撑,支持社区居民构建数字化学习网络

  第一是完成了“教育实践社区”的网站平台开发任务,具体包括“群组”、“分享”、“日志”、“论坛”、“关注”、“消息”、“投票”、“公告”等功能模块。“教育实践社区”强调“群组”的理念,强调互动沟通和知识分享。目前,网站共建立各类群组70个,其中学生会社团24个,社区特色型团队29个,其它学习型团队17个。

  第二是依托“普陀终身教育通行证”系统将三大网站无缝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目标。“教育实践社区”网站数据库与“普陀终身教育通行证系统”数据库实现了联通,达到了“一次登录,全网通行”的目标。目前,“普陀社区教育网”、“普陀终身学习推进员”专题网和“普陀终身教育实践社区”网站平台都与“普陀终身教育通行证系统”数据库打通,三网之间共享用户,共享数据,为普陀区终身教育网络化的管理和居民数字化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机制创新,促进教育实践社区平台的应用持续发展

  第一是建立网络平台应用的激励机制,用有效的激励机制驱动项目的开展。针对群主,根据群组的主题、内容、成员数量、活跃度等指标进行奖励,过程奖励和总结奖励结合;针对参与的用户主要采取积分排行激励方式,比如打卡送网站积分等激励形式,给予积极参与精神的鼓励;针对项目组成员,根据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奖励,激发工作热情。同时,一段时间结束评选出最佳用户10佳进行物质奖励;针对社区学校等组织,设立了团队数量指标、资源数量指标、成员数量指标和互动交流指标等四个指标进行考核,优秀组织者将给予表彰。

  第二是建立项目实施工作的检查评估机制,用科学的评估引领项目的开展。针对群组建立的情况,首页建立了群组动态排序机制,主要根据群组的发帖量或者群组累计积分进行动态排序,实时展示群组的发展情况。另外,对有特色的群组或者特别活跃的群组由管理员推荐到首页相应版块进行鼓励;针对用户的参与情况,首页建立了积分排行榜,并开发了“网站统计”模块,对用户的发帖、积分等情况进行统计作为评估之用。

  三、我们的收获

  通过本项目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教育实践社区对知识共享和提高个人和组织绩效具有积极作用,在技术层面上和应用层面上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并实现了四个方面的创新:

  (一)技术层面的创新:社会化软件的校本化应用

  本项目的一个创新之处就在于将现实生活中的社区概念和网络社区的概念进行高度重合,两个社区的成员高度融合。他们主要来自普陀区九个街道社区的居民,普陀区社区学校的师生,上海老年大学普陀分校的师生和普陀业余大学的师生。这种虚拟社区真实化的校本化应用在理论上,获得了可靠与低成本的双重优点。其优点就是,基于熟人基础建构的群组内关系往往真实度很高,非常可靠,互相之间不存在所谓网络的“假面具”。因此,知识的分享与传播阻力更小,更加容易被接受;同时,利用社交网络平台“一传多,多传多”的网络传播机制,将会使得用户分享知识、沟通交流的成本进一步降低,数字化学习的效益则更加突出。

  (二)学习方式的创新:知识自建构机制驱动学习共同体不断成长

  “教育实践社区”是一个终生学习、知识管理和组织动态知识资源的孵化器。实践社区本质上是一个知识转移和共享的自组织系统,是实现组织知识管理,尤其是隐性知识转移与共享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教育实践社区”中,群组的建立及其运用被放在了一个非常核心的位置,它事实上成为“社区居民”建构知识和分享思想的“学习共同体”。共同体成员拥有不同的兴趣,对活动作出不同的贡献,并且持有不同的观点,多层次参与群组活动。这个共同体是三种基本元素的独特组合,即:确定群组的知识领域,关心这个领域的人,以及他们为发展这个知识领域而开展的有效的共同实践。“教育实践社区”中各个群组短期内可以为群组成员带来问题方法的解答和同行观点的交流,并通过网站的多种途径得到更多的收获;从长期上看,共同体成员之间切磋隐性知识的活动,借助群组的有效运行来发展成员的能力。“学习共同体”具有共同的关注点、同样的问题或者对同一个话题的热情,通过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互相影响,加深在这一领域知识或技能的认识。这种在群组中由成员自建构知识,通过平台互动工具分享知识的途径,产生了很大的驱动力,不断驱动“学习共同体”成长和进步,逐步从个人智商上升为组织智商,这种尝试是开放大学或者是社区居民学习方式的一种创新。

  (三)沟通交流的创新:互联网平台承载的多元化沟通

  社区居民或大学师生加入“教育实践社区”总是有一些外在的功能性诉求,如满足兴趣爱好,获得特定领域的信息和知识等,社区成员的组成和沟通交流程度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在这个层面上得到的满足感。比如,在“教育实践社区”中有若干“摄影类”群组,包括开大学生设立的“摄影”和社区居民设立的以及老年大学老师设立的“摄影沙龙”等,其中某个会员在摄影技术和摄影经验方面明显具备优势,其所发表的评论和摄影作品,有助于提高整个社区成员对摄影领域的了解程度,反之,社区达人的缺乏也会导致知识层次低下的信息传播带来的消极感受。同时,“教育实践社区”中有很多成员分属于不同领域和组织,群组可能存在于开放大学内部,比如教师工会社团和学生会社团;或者是跨业务单元或跨组织边界的一些社团,比如一些社区特色团队和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甚至在未来可以跨越国界、文化界限和语言界限,呈现一种复杂的网络结构。随着“教育实践社区”的推广和利用,虚拟实践社区和实体实践社区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实践社区的跨时空特性将越来越明显。智能化的知识交流平台和基于信任的共享文化,正在共同催生着现代意义上实践社区的知识转移和共享方式。

  (四)社区文化的创新:网络社区生态化特征凸显

  “教育实践社区”之所以被称为社区,因为它体现的是人的集合、人的团体、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区的“居民”来自开放大学、老年大学和社区学校,其中有学生、老师和居民,他们聚集在一个虚拟的社区,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群组,彼此的联系通过网络维系,通常由群主来组织讨论和交流,成员通过发言内容表现身份,彼此之间有一定的信任度,在一个较为和谐的环境中分享知识,交流经验,社区依赖成员的积极参与保持着的旺盛的生命力。同时,平衡适度的组织关怀和持续支持,使得社区呈现出进化和动态的生态特征,这些特征归纳为:“尊重差异、支持发展、共享创意、沟通有爱”,这也是“教育实践社区”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1)尊重差异:这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社区因你而精彩

  (2)支持发展:学习没有先进和落后,社区支持你的每一个改变

  (3)共享创意:好东西需要好朋友分享,社区为你的创意叫好

  (4)沟通有爱:开心学习、愉快交流,社区“爱”流涌动

  当然,基于“教育实践社区”开展数字化学习的研究和实践,还面临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社区管理的平衡问题、社区的持续发展和维护问题等。《基于网络的教育生态实践社区的建构与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实践,是我们尝试为普陀的终身教育选择一条新的路径,抓住这个契机,“教育实践社区”得以创建和发展。“教育实践社区”中的群组就如一个个细胞一样,随着时间的流失、群主的离开或成员的退出,一些“细胞”会慢慢衰败,最终走向沉寂,但这并非就一定是一件坏事,这正是一个生态社区的应有之义。就如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能量的流动是保持系统活力的最佳方式,“教育实践社区”也是在群组的更新换代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知识,聚合了多才多艺的社区达人,支撑了大学师生和社区居民的持续发展,这样的实践富有成效且意义深远。